红酒兑雪碧是山炮,热着喝就不是了

有两个事早些年很常见,一个是红酒兑雪碧,一个是热可乐。这也成为当时嘲笑一个人山炮老土的常见理由。

无论是内地的姜丝可乐还是香港的柠乐煲姜,

都已是老一辈专属了

后来随着信息的发达,欧美的“原版”葡萄酒文化开始在国内普及,现在大概没什么人会跟餐厅服务员提这种要求了。最起码请客时不会,不然被当成土老帽看扁了可不好。

至于红酒热着喝?似乎是红酒兑雪碧和热可乐的杂交品种,给人的感觉是土上加土、twobeenumberone的节奏。红酒的适饮温度不应该是18°左右吗?!

笔者自己也曾觉得这种喝法不可理喻。然而当我真的去了欧洲、到了德国朋友家里,他给我递上了这么一杯用茶缸装着、冒着热气,里边还漂着桂皮八角的……红酒。

这才发现,敢情老欧洲的产酒国也这么喝,而且路子更野,连炖肉料都放。

而且这并不是整人玩笑或者近现代的发明,而是自古以来就有的:发明这个喝法的是多年前的罗马士兵。

当年的罗马军团士兵大多来自地中海沿岸,比较能忍受干热,所以在中东和北非勇猛异常。但当他们打到现今德国英国的地界,就觉得西欧的湿冷实在难熬。于是他们就把携带的葡萄酒煲热,再加上些味道比较冲的香料和水果,用来暖身提神。

随着罗马军团的征战,热香料酒的做法也传遍了欧洲。不过现在仍然特别流行这种喝法的,主要是英国和德语区。英国人更喜欢热苹果酒(mulledcider),而德国人则偏好经典的热红酒。在德语区,这种做法被称为“闪光酒”(Gluewein),因为红酒加热加料后,热气会凸显出酒体反射出的波光。

对德语区的居民来说,“闪光酒”是不可或缺的冬日暖饮。尤其是在新年和圣诞前后,晚上家人朋友聚在一起,喝着热酒、吃着点心聊着天,西欧那糟心的冬天也能一下变得很惬意。这大概就是“德味”的过冬方式。

比起国内认知度更高的黑森林蛋糕,

德国最流行的点心是这种苹果酥卷(Strudel)

而且闪光酒并不止流行于嗜酒的男人之间,当地人对它的喜爱不分男女甚至不分老幼。红酒加热的过程中去掉了一些单宁酸,入口非常柔和,而且酸酸甜甜的,还有股类似肉香的香料味,这让很多不爱喝酒的女士也非常喜欢。

对于那些不能喝酒的群体(比如小孩),商家还推出了无酒精的版本。这东西在当地是如此流行,以至于有预先调好装瓶或者在利乐包里卖的,倒出来加热就行了。

甚至有10升桶装的,其消耗量可见一斑

而如果要自制的话,其实也非常简单。

首先需要红酒。用什么酒看个人喜好,但更推荐果香更浓郁的黑比诺、Dornfelder等品种。也不需要很贵的,毕竟调味之后原味就不那么明显了。

Dornfelder是德国的特色品种,特点是有超强的果香

然后是几种香料:八角、桂皮、丁香。这些如果不习惯的话少放即可。

然后加入柠檬片和糖——原则上说加雪碧也可以,毕竟雪碧就是甜和柠檬味。之后煮开晾到不烫就可以喝了。

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进阶版:将一块塔糖用50°以上的朗姆酒浸透,用铁片架在锅口。点火让糖融化流进锅里,等它化完了,酒也入味了。这种做法在当地叫Feuerzangenbowle,意思是“火钳甜酒”。

年新年的时候,笔者从德国北部的哥廷根出发,开着烧柴油的宝马3系前往奥地利的滑雪胜地基茨比厄尔。开了一天车,途径宝马的老家慕尼黑和奥迪的老家英格尔施塔特。等到了目的地朋友家时,整个人早已疲惫不堪。

当我从友人手中接过一杯热红酒后,才明白这种奇怪的热饮不仅驱寒,还能让整个人放松下来,和热的绍兴黄酒或者日本梅酒异曲同工。

那么话说回来,“红酒兑雪碧”这样的搭配真的很土吗?

还是要看情况

首先是看材料的品质。如果真的拿到四大名庄的红酒,估计也没什么人愿意用它来做闪光酒。这种行为就像用茅台去调一杯莫斯科骡,或者用神户和牛的腓力牛排剁碎了灌香肠。但如果是那种国产还卖50块钱以内的红酒,兑雪碧一点也没亏待它,一瓶雪碧还五块钱呢。

然后就是看场合。前边已经提到过,包括闪光酒在内的热红酒是专为家庭和亲朋聚会的场合准备的,如果你是跟客户在高档西餐厅谈生意,点这么一杯热红酒恐怕会让对方和店家都很尴尬。

没人希望谈生意时看到对方的杯子里漂着八角

在吃喝玩乐的问题上,从来都是只有“土人”,而没有哪种特定的“土法”。就像蝙蝠侠说的那样,定义你的不是你的行头,而是你的作为。能在品味热红酒和伏特加马提尼之间游刃有余,才是品质生活。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jinchangjk.com/afhhy/142.html

当前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