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图投资CEO冯卫东品类选择,是创业者机

*科学创业派,体系化连载多模块创业干货

?高维君说:从产品定位,到从0到1,从1到10,是新品牌创业绕不过的几个坎,每一步的选择错误或者失衡,创业者都会在后续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。相比于互联网产品的快速迭代,在消费品领域翻盘,其实需要更系统和底层的行业规律把控。在近日天图投资联合高维学堂举办的磨刀会上,就品类分化,新品牌定位,以及多品牌战略等问题,天图投资CEO冯卫东做了深度分享,现与各位从创始人分享。

来源

浪潮新消费(ID:lcxinxiaofei)

编辑

高维君

1

在品类分化中发现与判断机会

在学院派那里,企业家是一个神奇物种,是一个黑匣子,顶礼膜拜,但是无法打开。

比如奥地利经济学派就特别推崇企业家的特异功能,觉得他们既不能培养也不能复制。但作为一名科学主义者,我觉得一切皆可解构。

大家觉得艺术家都是天才,我相信未来人工智能一定可以创作艺术作品,而且让人无法分别。

当然我也不敢说能把企业家全部解构,但在发现机会这件事情上,还是有一些方法论和工具可循的,我们力图打开这个黑匣子,把它变成灰匣子行不行?

我已经在投资和培训实践中,看到很多创业者用这种系统的方法,准确地发现了机会,这种方法就叫做绘制品类分化树。

品类到底是什么?就是顾客心智中对商业的分类,由这个分类可以关联到品牌,同时也可以完成购买选择。

这种分类是顾客心目中解决某种需求的具体手段,这样的品类就是真品类。比如矿泉水、空调,都是真品类。

饮料、电器就属于抽象品类,在这个分类级别上,顾客完成不了具体的购买选择,比如我们要去买点水果。

但抽象品类可以转化成具体品类,通常是加上一个表示销售的场所或者购买方式,比如水果店、电器店,就可以打造渠道品牌。说到水果店大家就能想到什么具体品牌?比如百果园。

品类背后的分化,是被一些可以把握的商业的力量,要么是需求变化,要么是技术、供给端的变化推动着的。

比如在鞋这个领域,过去分化出了童鞋,现在开始分化出老人鞋,过去材质从草鞋、布鞋到皮鞋,未来可能会出现高科技材料。

所以从品类分化中就能发现和判断很多商业机会,它不再是灵光一闪,而是能够系统性地梳理、推演。这背后不光是创业者要做的,也投资人要做的。

在瑞幸当红时,我老被一些LP或者媒体问对瑞幸的看法。当时我说我挣不了瑞幸的钱,超出我认知的钱。这是比较委婉的说法,确实后来的发展证明谁都不容易挣这个钱。

这背后是什么?咖啡现在已经是一个抽象品类,买咖啡一定会被追问买什么咖啡。

背后分化的力量,主要是需求和技术这两个东西。

品类分化树右边是往高品质方向分化,有技术的支撑;左边是往便捷性上分化,也有技术的支撑。便捷性以速溶咖啡为代表,高品质以现磨咖啡为代表。

现磨咖啡还追求便捷性怎么办?就出现了胶囊咖啡,来得快同时不需要处理咖啡渣。

这里面产生了很多品牌,比如咖啡豆品牌、咖啡机品牌、咖啡胶囊品牌。进一步还想喝到更好的咖啡,要专业咖啡师用专业咖啡机而不是家用的,那就出现了咖啡馆的咖啡。

速溶咖啡够方便了,但还想更方便,连找杯子、找开水都不愿意,那就是即饮咖啡。

这些都是高品质和便捷化两个极端的分化方向。

但总有一部分消费者鱼与熊掌都想得,就会出现各自的主流方向在扭头,比如便捷性的速溶咖啡也想高品质,就出现了利用食品科技的冷萃咖啡。高品质里又想便捷,就出现了外卖咖啡。

殊途同归,冷萃咖啡和外卖咖啡在鱼和熊掌兼得的顶点上相遇了,那这个时候投资人如何选择,创业者如何选择?

背后的品类分化树,前面都是细线条,真实分析时还要分析品类的强弱。

速溶咖啡和现磨咖啡哪一个品类大?速溶,相比现磨大概是6倍的差异。

从速溶往高品质方向走,是精品速溶,使用的是冷萃技术,进一步经济分析,如果既要有质量又要有供应效率。

我们最后认为,精品速溶咖啡是更有社会效益的。

从品质来说,通过冷萃技术,它可以做到很高的品质。现磨咖啡,外卖要二三十分钟送过来,品质其实守不住,这哪比得上冷萃咖啡只冲一两分钟。

这是天图选择投资三顿半冷萃咖啡背后的一些思考。

而且从长远看,它的品质和便捷性都能胜过外卖咖啡。外卖咖啡唯一的点是自己泡来不及泡那么多。但很多人现在出差都在包里放上了三顿半的小咖啡,它也是目前很火的品类……

图为天图投资CEO冯卫东。

2

多品牌战略背后是清晰的协同性

进一步展开战略概念,战略可以是多品牌战略,但不是任意的多品牌,因为当企业到达一定程度时,做多个品牌,企业家才能是被稀释的。

一个多元化的企业只有一个企业家,每一个品牌可能都是职业经理人在掌管,这也是企业迟早会碰到天花板的原因。

我们分析消费品巨头时,发现不管是可口可乐、宝洁、卡夫,天花板后面最深层的问题就是企业家才能被稀释。

企业家才能稀释必须得到补偿,这种补偿就是协同效应。

传统的多元化理论里也有协同效应,但没有企业战略和品牌战略区分,所以它的多元化即使有协同效应,往往也掉入品牌延伸陷阱,不会使用多品牌战略,因此在品牌战略层面的效率比较低。

在升级定位里,我们可以有多品牌战略,但它跟多元化不一样,它有清晰的协同性,这种协同性是基于品类的经济特性天然协同的。

阿里的逍遥子说,协同性不能基于文化而要基于生产关系的设计,也就是合约设计。我认为这个还不够,要更进一步,要基于天生协同,就是品类的经济特性。

天生在一个价值网或者抽象品类里,协同就比较容易出现。

大部分中小企业可能都在第一个阶段,由单品牌主导一个定位,比如周黑鸭品牌主导了休闲卤鸭品类;

接下来是多品牌主导一个品类,因为有些品类太强大了,顾客看中的特性比较多,比如乘用轿车,有的人看中安全,有的人看中舒适,有的人看中豪华,有的人看中驾驶乐趣。这些特性都有不同的代表性品牌。

当一个品类都装不下多品牌,承载不了企业那么多的资源和能力,这时候就会出现多品牌主导一个抽象品类。

以可口可乐为例,它在碳酸饮料领域就有五个品牌,大家可能只知道可口可乐,其实还有雪碧、芬达、醒目。

同时也不光主导碳酸饮料抽象品类,开始往整个饮料抽象品类发展,比如有美汁源、冰露、水生活这样的矿泉水饮料。此外,它还收购了咖啡品牌Costa,一般消费者不知道Costa是可口可乐公司的品牌。

更多往后的话,是多品牌主导一个价值网。海底捞就是用多品牌主导火锅价值网。火锅产业链,过去是为自己配套,因为当时它先发展起来,餐饮业分工没有形成,没有人给他配套,它自己的每一个职能都变成面向市场的业务。

所以它有海底捞、蜀海、颐海、蜀韵东方、海海等品牌,其中已经有两个上市公司。

所以资本市场为什么给海底捞这么高的估值,就是看到它在火锅这个价值网里强大的壁垒。

阿里巴巴也是多品牌主导零售价值网,开始是多品牌主导电商价值网,淘宝、天猫、支付宝、余额宝、菜鸟物流等等,然后开始往线下扩展,收购了大批商超零售,但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主业聚焦+战略投资阶段。

背后的协同性来源是什么?品牌战略的聚焦不说了,多品牌主导一个品类,因为同一个品类基本上供产销体系很相近。比如宝洁五个洗发水品牌主导了全球70%的洗发水市场份额。

还有多品牌主导一个价值网,通过价值网把很多外部交易变成内部交易,可以降低交易费用,它的代价是企业家才能的稀释,所以边界平衡就在边际成本相等的地方。

但由于现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的拓展,可以让价值网内的协同变得更明显。新技术出现后,大企业的规模会创新高,市值也创新高。

过去工业时代最大市值的企业是通用电气(GE),亿美金市值,现在纷纷突破1万亿了,将来还会出现更大的。

3

品牌三问:你是谁?有何不同?何以见得?

1、从顾客角度看品牌,一切将变得简单

接下来讲品牌定位,这里面有三个要点,也就是品牌三问:

你是什么(品类),有何不同(定位),何以见得(信任状)。

品牌管用的知识是ABC,高深的都是教授们在讲堂上华山论剑的,但街头打架不是板砖就是菜刀,但我们发现很多人连菜刀都不会用,只会赤手空拳。

我们发现了一个心法,如果从顾客的角度来看这个商业世界,一切都将变得简单,因为顾客不会那么复杂。

顾客怎么看一个品牌,从顾客在面对一个陌生品牌,他会关心哪些问题?这里面带出了我们品牌的ABC。

首先,顾客最想问这个品牌是做什么的?

其次,如果你是做酸奶的,那我就想知道你跟蒙牛、伊利有什么不一样?如果你说不出来差别,我脑袋里已经记忆那么多酸奶产品了,那就会直接Pass掉,不值得为它分配一个记忆单元。

当你说出七八个优点之后,顾客也产生怀疑,觉得你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。所以你一定要让我相信,拿证据来,何以见得?

2、品类选择,是创业者机会的最大化

背后相应的答案,第一个是品类。品类一定要根据顾客的分类标准。

有太多创业者介绍项目,说了5分钟,也不知道你到底是干啥的。因为他还没有学会品类化思考、品类化表达。

你要说人话,只要把品类词一说出来就能让顾客秒懂。

将品类归属显性化,才能高效对接顾客需求。

很多品牌都图大,都不明确自己的品类,发现对接需求的能力反而会大幅度下降。

比如当你问无印良品是什么,答案五花八门。有人说是杂货铺,有人说是生活方式,各种各样。但你问优衣库是什么的,基本上异口同声说是卖衣服的。这就导致他们心智预售的能力不一样。

很多人出门之前就想好要买优衣库的什么东西,但无印良品很少想到,基本是逛街时的冲动性购买。优衣库只卖衣服,比什么都卖的无印良品多卖6倍,而且优衣库比无印良品还晚成立4年。

海底捞早期老老实实把火锅写在后来,后来鸟枪换炮,请了咨询公司,花了很多钱做户外广告:“一起嗨海底捞,从晚上九点到早上七点”,结果真有小白说海底捞是个夜总会。

也许这里面只多出了1%的效率,但企业竞争就是这样,能多1%就是1%。多出来的这1%产生的利润也许是10%,因为你可能90%都是拿去先达到盈亏平衡。所以我们有时候说向成功者学习,你学到的恰恰是错误的地方。

这是品类选择,是创业者机会的最大化。品类天生不平等,对于强势品类,我们始终最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jinchangjk.com/afhhy/2385.html

当前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