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编者按?
REDITORSNOTE
游戏是幼儿最自然、最有效的学习方式,幼儿在游戏中探索、发现、积累经验,从而获得成长和发展。在幼儿园里,每天都在出现各种类型的游戏。很多时候,生活中的小细节也会成为孩子游戏的兴趣点,由此延伸一系列的探索活动。就像这个幼儿园,一滴从天而降的水,成为了孩子热烈讨论的话题……
(*注:案例选编自乐山市实验幼儿园久顺分园王路老师《水到“渠”成》)
缘起/
在一天餐后散步时间,孩子们走到攀爬区,从天而降的水溅在他们的脑袋和身上。一抬头,孩子们发现楼上半空中的水管里的空调水全部滴下来了,而且都滴在了攀爬区的攀爬架上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:
辰辰:为什么水管只有半截呢?
嘟嘟:可不可以加长水管把水引流呢?
小罗:攀爬架上的木头都被水滴出了青苔,我们还怎么上去玩呢……
心心:要不我们找半截水管来接上吧,这样不会让水到处都是。
分析与支持
幼儿是在直接感知、亲身体验、实际操作中获得学习与发展的。当幼儿看到水从水管中滴出来这一现象时,当即发现了问题所在,并基于生活经验了解到长时间滴水,会导致木头上方生长青苔,于是幼儿开启了修葺水管引流的游戏。由于幼儿表现出的兴趣和探索欲,教师通过认真倾听,积极回应,鼓励和认同他们的想法,尽可能的支持幼儿游戏意图的达成。
01
“引水”找材料
回到教室后孩子们热烈的讨论着制作水管的材料。嘟嘟:我们可以用纸壳来做水管。
小代:纸壳更容易打湿,绝对不行!
小金:那可以用塑料呀,就像水管玩具一样。
嘟嘟:对呀,可以用矿泉水瓶,我家里有好多呢。
小王:塑料瓶太小了。
嘟嘟:我们可以把他们粘在一起,就像拼水管玩具那样。
这个想法得到孩子们的一致赞同。
为了支持孩子们的游戏,家长们也纷纷参与了进来,为孩子们准备材料。第二天孩子们带了大大小小的塑料瓶来到了幼儿园。通过简单的比较尝试,大家最终选择和水管大小差不多的大号雪碧瓶和可乐瓶。
分析与支持
随着大班幼儿的游戏经验不断丰富,对于材料的使用有着自己的判断和选择。通过幼儿的商讨,根据材料的特性和游戏的需求,在众多材料中挑选出大号的雪碧瓶和可乐瓶作为水管制作的材料。教师在此过程中倾听幼儿的想法,满足幼儿的需求,充分发动家长的力量,搜集多种类型的塑料瓶,支持幼儿游戏持续开展。
02
造“渠”遇难题
?问题一:测量工具不够长
孩子们再次来到攀爬区,面对着半空中滴水的水管产生了问题,该再做多长的水管才能延伸到地面?通过集体讨论推测可能有10米、5米、3到4米左右……为了找到精确的长度,孩子们决定进行测量。
孩子们拿着三角尺和直尺来到攀爬区面对悬在半空的水管,发现三角尺和直尺太短没有办法测量,于是开始思考其他方法。
心隽:对啦,杨爷爷那里有那个工具,卷起来很长的。
嘟嘟:是的,那个叫卷尺。
于是他们去向杨爷爷借了卷尺,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。
帆帆:水管好高呀,我们都摸不到。
宇辰:我们去搬梯子吧。站在梯子上应该够得着……
帆帆和乔乔搬来梯子。孩子们心想这样一定行。
?问题二:身高不够高
孩子们选择了个子最高的小金上去,小金站上去试着将卷尺拉开,可卷尺总是往下叠。帆帆:我们可以把卷尺的一头挂在底下,用脚踩住,小金你拿着往上拉。可是小金拿着卷尺手伸到了最长但是还是够不着水管。
通过第一次尝试,孩子们很快意识到单靠一个人在上面测量太难了,于是他们很快做了调整……小罗:我上去吧,我到小金的位置往上爬,把卷尺拉长,我攀爬可厉害了。这一次成功的测量出水管需要的长度,小罗把固定位置的卷尺给小金,然后孩子们把卷尺放在地上观察。
分析与支持
大班幼儿自我意识发展逐渐完善,能在游戏主题中进行合作讨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,且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更加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。由于水管太高,孩子们尝试多次难以够着,于是针对这个问题,进行思考和讨论,尝试了站在扶梯上,并借助攀爬架爬到水管的位置,最终测量出所需水管的长度,成功解决第一个问题。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比我们想象的更强,教师需大胆的放手,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挥主动性,给予其更多的机会去思考、去尝试、去探索,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导者。?问题三:需要多少塑料瓶
测量完毕后,孩子们开始确定卷尺的长度,从卷尺上红色的数字开始数到固定的位置,数到发现还多了35。
嘟嘟:就是3米,我们的三角尺1就是1厘米啊。
思考了很久,宇辰说到:就是3.35米。
孩子们都不禁说:哇,我们要做这么长的水管呀。于是将其填写在记录表上,在填写完毕后,孩子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。
宇辰:那我们要多少个瓶子才能做这么长的水管呀?
嘟嘟:我们可以先量一下瓶子有多长。
通过测量,大家发现一个瓶子有35厘米,并将长度记录在本子上,虽然测量瓶子的长度,但还是不知道需要多少个瓶子,大家开始思考新的办法。
嘟嘟:我们移动瓶子来看一看。
嘟嘟先放了一个瓶子,用手按着瓶子的距离,另一只手把瓶子拿来往前移。孩子们跟着数一个,两个,三个,四个……最后得出的结果是一共需要9个瓶子。
分析与支持
幼儿在测量水管的长度时反复探索工具和技术的使用,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用卷尺进行测量,并且分享自己的方法,和伙伴合作最终完成高空测量任务。教师在此过程中并未干预幼儿的任何决策,充分保护幼儿的兴趣,相信幼儿能够在实践中找到最终的答案,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。
03
“水管”变奏曲
孩子们需要将瓶子连接在一起,于是选择将瓶子底部都剪开,然后接着瓶口,一个接一个用热熔胶粘了起来。粘完9个瓶子后,孩子们开始了验证,在此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。
?问题一:9个塑料瓶连接起来的长度不够,需要再加长。
孩子们先测量了9个塑料瓶的长度,发现其连接起来的长度和记录的数据不一样,还需要在增加瓶子的数量,于是他们按照之前的方式,在底端增加了更多的瓶子。
?问题二:连接水管口的塑料瓶太小了,无法接在水管外面,会漏水
在塑料水管制作完成后,孩子们将它拿到实地去进行检测,结果发现塑料瓶太小,水依旧会滴下来,针对这个现象,大家进行了讨论。
嘟嘟:我们要找一个更大的瓶子,接在水管上面。
小金:可是瓶子太大了就不能和下面的瓶子连起来了。
宇辰:那我们可以找一个上面大一点,下面很小的,像喇叭一样的。
小罗:对呀,他还要不怕水,不然会坏掉。
小金:可是我们没有更大的像喇叭一样的瓶子了。
老师:那我们班级里面还有什么材料是像喇叭一样,而且还防水的呢?
于是孩子们带着疑问,到班级里面去寻找材料,虽然没有找到喇叭形状的材料,但是找到了可以制作喇叭的材料。
小金:你们快来看,这个过塑纸是防水的,而且卷成圆圆的。
宇辰:是呀,过塑纸是软的,那我们也可以把过塑纸卷尺像喇叭的形状。
于是孩子们拿着已过塑的纸,卷成喇叭的形状,固定小的一头在塑料瓶上。完成之后,孩子们很好奇过塑纸是否真的不漏水,带着心里的疑惑决定进行漏水实验。发现加了过塑纸的管道真的不漏水了,成功解决了漏水问题。
?问题三:制作的水管应该有两处拐弯的地方,要绕过上面挂绳子的钉子,下面格子积木那里也要转弯。
在解决了漏水的问题后,孩子们开始了第二次连接水管的尝试,结果发现水管并非是直直的通向地面,中间会有钉子和攀爬架的阻碍,制作的塑料水管需要绕过他们,才能将水引流。
于是孩子们重新进行测量,这一次大家选择一段一段的测量,可以设计出拐弯的地方,有了第一次经验,这一次孩子们配合的很默契。最后测量出水管口到第一个转弯处是35厘米,第二个转弯处的长度40厘米,转弯处的攀爬架到地面的距离是1米。
量出长度后,大家开始进行水管的调整,怎么才能做出拐弯的地方呢?嘟嘟说:“转弯的地方就像尺子上一个直角一样。”宇辰灵机一动:“那可以把一个瓶子竖着一个横着粘在一起,再把中间剪开让水流。”整改完成后,孩子们决定再一次进行地面引水实验。
分析与支持
通过三次测量三次实验,重新制作设计图,最终幼儿做出了改装之后不漏水的引水渠。在游戏的过程中,他们根据自己设计的图表信息进行游戏整改,利用前两次的测量经验来进行第三次的合作。幼儿能够自发有效的迁移原有的经验去进行新的尝试,每一次问题的探索,都是丰富认知的过程,不断建构出属于自己的学习经验。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到幼儿一些关键性的提问,帮助其拓展思维,深入探索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