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北岛
相处令人生厌,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?
大概就是:她身边有一群人,可没有一个人愿意和她长期接触,原本正在交流的人群,都会因为有她的参与突然变得沉默。
令人生厌,也可以理解成被别人排挤,被他人孤立。
这样的感受,每个人都不想体验,但有些人真的是如此,总是人群中不被喜欢的那一个人。
你不能说这样的人,就是人品不好,或者性格孤僻,这才不被别人欣赏,因为这样的结果,很有可能是她们不懂社交造成的。
毕竟,每段关系里,都有一个人需要严格恪守的规则,这些规则就算没人明说,自己也该懂得。
而观察生活很容易就能发现,那些相处时总会令人生厌的女生,往往有“共性”。
01.
安全感过度缺失
如果用一句话形容人际关系,毫无疑问——找到那个和自己生活同频的人。
能够同频的两个人,不需要谁去讨好谁,就能获得承认,也不需要谁去迁就谁,就能相处舒服。
可偏偏有些人总是无法和别人同频,是因为她们步调与别人不一样吗?
其实不是,而是因为她们缺乏安全感。
缺乏安全感的人,总会怀疑别人会离开自己,朋友是如此,恋人也是如此,于是会为了适配对方,努力改变自己。
但这种改变,恰恰是把别人推开的原因。
就像曾经认识这样一个姑娘,每次大家聊天,她都会找别人爱听的话来说,哪怕那句话她并不承认。
刚开始,她很快能和别人打成一片,但因为不够真心的话说得太多,大家反而觉得她很假,于是退避三舍。
因为这件事,想起卢思浩写的一句话:
“安全感从来都是自己给自己的,只有给足自己安全感的人,才能遇到一个你不需要取悦的人,才能遇到和你同频率的人。”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,也有自己的频率,但只有敢做自己的人,才能遇到那个真正和自己同频的人。
而安全感太过缺失的结果,是隐藏了真实的自己,这样一来自然难以被人喜欢。
更重要的是,在一个人缺少安全感的时候,由于不敢保证一个人不会离开自己,所以很难对他人交付信任。
这样一来,当别人想同她建立联系时,会发现步步是围墙。
第一次试探是因为感觉不错,第二次试探是因为感兴趣,可第三次第四次,在对方伸出橄榄枝自己一直无动于衷的时候,再感兴趣的人也会疲惫。
感情本身就是相互的,自己不敢付出,不敢信任一个人的结果,是自己也变得不值得被别人信任。
02.
理想化社交
《樱花樱花想见你》的评论区,有这样一句热评:
“我一直强行把一些东西送给你。我的时间,我的爱,我的胡搅蛮缠,我的狰狞和可爱。我从没问过你想不想要,我只知道这些我从不给别人。”
初看这句话,能理解其中深藏的深情,但深究之下逐渐发现,这可能就是一个人不被喜欢的原因——自己一直在理想化社交。
什么是理想化社交?
简单来说,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想象这个世界,按自己的原则同别人来往,按自己的喜好为别人付出。
于是,自己觉得自己只是直率的时候,什么话都能说出口,却没有考虑过会不会伤害到别人。
又或者,自己觉得自己是对一个人好的时候,就会随时打扰对方,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对比人的好对方是否需要。
这种感觉,就像是给一个爱喝可乐的人非要买雪碧一样。
也许给对方买雪碧的初心是好的,自己也觉得雪碧更好喝,可是对方不需要的时候,强行的给予,就是一种为难。
反而是那些懂得如何保持尺度,如何用别人需要的方式去付出的人,才容易被喜欢。
因为社交这件事,自己是主角的时候,对方也是主角,只有能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,自己才不会被讨厌。
反之,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社交,总是按照自己的心意去付出,哪怕自己最初是好心,也会因为令人觉得相处疲惫,而逐渐远离。
究其根本,不是自己不够好导致的,而是自己不懂得考虑对方,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对一个人好导致的。
每个人都不喜欢这样的人,但自己最应该做的,是不要成为这样的人。
03.
马德在《没有一种痛是单为你准备的》中写道:
“我们身边有60亿人,但是,这一辈子我们最多活在60个人之间,而让你至爱至痛至喜与至悲,至生与至死的,最多不过几个人,这几个人,才是你的世界。”
一个人,倘若想要在乎的人太多,想要留住的人太多,最后只会让自己愈发疲惫。
反而是做最真实的自己,用坦诚和信任去接纳一个人,用尊重和理解去面对一个人的时候,无论能留住多少人,那些人都很难离开。
太多的事,只是因为自己执念太深,才总是做不好。
所以,真的想被喜欢,真的想受人欢迎,就不要成为一个执念太深的人,做好自己,尊重别人,就不会令人生厌。
—END—
今日话题:
你觉得自己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吗?
欢迎留言,一起分享。